垦造水田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规范占补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要求的重大举措。为总结推广广东垦造水田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增强垦造水田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推进新一轮垦造水田工作,近期,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了首届垦造水田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经层层严格审核、评选,最终评出了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广东自然资源微信订阅号特别策划推出【垦造水田十大典型案例】系列报道,详细介绍入选案例在垦造水田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工作成效及经验总结,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项目概况
该项目属于地方实施项目,于2017年取得立项批复,2019年取得市级验收意见函,建设规模731亩,新增水田面积677亩。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科学合理,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形成水利设施完善、灌溉水源充足、田块归整、田间道路通达度高且具有完善的农田生态防护工程的现代化农田景观。项目区建成后,流转给本地省级龙头农企惠州伴永康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种植水稻并落实项目区设施管护。建立以高效、高产、优质作物为主导的农业种植结构,实施一年三造轮作(早晚两造水稻、一造玉米或土豆等经济作物),已建设成集水稻生产、粮食加工和仓储一体化功能的基地,可持续性水稻种植经营的辐射示范效果显著。

施工前照片
施工后照片
项目亮点
提高了耕地质量,夯实了农业基础。项目种植条件优越、自流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力高,适宜机械化耕种,提高粮食产能,每年可以增产水稻约58.05万公斤,促进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加强农业生产、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稳定巩固了农业产业基础。
提高了粮食产能,经济效益提升显著。项目区建成后,建立以高效、高产、优质作物为主导的农业种植结构,通过一年三造耕作轮种(两造水稻、一造玉米或土豆等经济作物),每年粮食产量约250吨,年产值约153万元。本地农企种植的优质丝苗米加工成“伴永康”“罗浮山”等优质品牌广受群众欢迎,项目区承包户、村集体、种植农企创收增效明显。
综合施工整治,促进了美丽农村建设。项目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和路、田间工程配套建设,田块归整和生态防护工程建设,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此外,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进一步促进项目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搭建新平台,对促进项目区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凝聚力,助力乡村振兴产生重要意义。
搭建休闲娱乐平台,积极践行保护耕地宣传。在项目片区举行500多人的“伴永康水稻丰收节”活动,让群众体验农作的艰辛和乐趣,了解粮食的来源。在辛勤劳动中,人们纷纷感悟要更加珍惜粮食,做爱粮节粮的时代新人,践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来源:厅耕地保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