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
稻谷绵长,国士无双。这一刻,人类的悲伤是共通的。从平民百姓到联合国,都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沉重哀悼和深切缅怀。
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是因为他一生都在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守护粮食安全。“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吃饱饭对中国人来说是头等大事,这是为什么袁隆平在不同年代中国人心中都有崇高地位的原因。袁老当之无愧!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之所以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底气所在。
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是因为他持续引领中国水稻育种方向,为中国人打好“种业翻身仗”带来了基础和信心。“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反过来说,一粒种子也可以成为威胁。袁隆平曾说,关键的时候,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巨大的国家。1968年,袁隆平开始到海南从事南繁育种。1970年,袁隆平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长相异常的野生稻,给它取名为“野败”,用来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改写了世界水稻育种史,这是我国种业创新上的里程碑事件。过去我们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提得比较多的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如今,“种业翻身仗”一词频频提出。在袁隆平等科学家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之下,我们也比以往更有条件、能力和信心,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种业的跨越式发展。
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是因为他踏实做学问的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是袁隆平对学生的告诫,也是他一生所践行的治学态度。年过90岁的他依然保持着“泥腿子科学家”的作风,长期走到农地观看稻田的长势。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袁老真正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出真知。天下读书人苦论文久矣,不少地方和单位,仍然存在“以论文论英雄”的现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应只是对老一辈杰出科学家的赞美,关键的是如何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既需要读书人对自己严格要求,更需要学校、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等拿出改革的魄力和作为。
我们深切缅怀袁隆平,是因为他崇高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能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功成名就之后,袁隆平还是一如既往地扎在农田、实验室工作,就像一个普通的农民一样,每次出席公众场合也都穿着朴素。除了关注稻田的涨势,袁隆平最关爱的还有年轻人的成长,他经常勉励年轻人:到一线挥洒热血,书写青春。正如袁老所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把根深深扎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情紧紧融入服务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这是今天我们年轻人需要学习和践行的精神。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我们不仅要深切缅怀袁隆平,还要继承他的遗愿。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下,三农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机遇,给年轻人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相信在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下,袁老的梦想终会实现。